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全县土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人口40万。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灿烂的农耕文化、浓厚的理学精神、朴实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闪光的红色革命旧址,是湖南省七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理学发源圣地,华南避暑山城。汝城建设水景观、发展水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气候、地理、水利条件,也是汝城独特魅力和发展动力所在。但由于规划建设滞后、保护力度不足、认识和观念偏差等原因,汝城在做好水文章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汝城县委、政府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湖南省汝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中,明确提出汝城发展目标为理学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市、华南文化旅游胜地。汝城要打造成为山水生态城市,做好水文章、宏扬水文化是必经之路。一、充分认识汝城做好水文章的必要性汝城县将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金属新材料、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环境。但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文化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的短板:生态环境由于近期矿业开采、自然灾害破坏,植被覆盖率比不上桂东县,森林公园开发比不上宜章县莽山;交通条件目前较差,今后与周边资兴、宜章、广东仁化县等相比也无明显优势;虽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藏在深闺无人识;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均居于全市后列等等,汝城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劣势明显。汝城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只能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灵气、活力和品质之源。河流与城市如同血脉与人体一样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如何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赋予河流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是跨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的一些水网城市因地制宜地借由河道形成城市的开放空间网络,将河流的作用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如江浙一带的周庄、乌镇、南浔、云南的丽江、安徽的宏村等水网城镇均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成为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将建筑特色、民族风情、水系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具地方魅力,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汝城是全省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河网密布,古街、古屋、古桥古意盎然,街道空间尺度宜人,民族风情情趣盎然,建筑风格特色明显,与以上城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资源方面和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将这些特色优势有机整合,则汝城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县城,将对发展旅游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汝城县做好水文章的资源优势(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汝城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接壤处,四周低、中间高,是典型的山间盆地。全年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气候舒适期为196天,无霜期达274.5天,素有小昆明之称,是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森林覆盖率达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有动植物种类1万多种,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位于县城东南部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以自然景观盛名江南,公园拥有8万多亩天然原始森林;园内众多瀑布,飞流如练,奇山异石目不暇接,丰富的负氧离子和保护完好的原始生态,是最具人居环境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去处。(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汝城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汝城自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核定,批准为湖南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而成为全省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汝城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据《衡湘稽古录》、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等记载,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汝城县城南耒水边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由此将人类从渔猎生活带入了农耕文明;2009年11月,在汝城发现了原神农庙炎帝宫铸铁钟,《人民网》等国家、省、市媒体作了相关报道。汝城是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北宋年间,周敦颐在桂阳(今汝城)任县令,游汝城县城下游予乐湾河段时,观之俨然一幅天然太极图,豁然成思,写下《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思想基础。同时,在汝作《拙赋》、《爱莲说》等名赋,成千古名篇。其得意门生程灏在予乐湾故地重游,有感而赋《春日偶成》名列《千家诗》之首。汝城是香火龙的故乡。汝城香火龙起源于殷商时期,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自殷商以来,汝城先民就以舞龙的方式来表达祈风求雨、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到了明代,汝城人民从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发明创造了以稻草和龙香扎制成造型威武、气宇轩昂的香火龙。经过几百年的沿袭、继承和发展,舞香火龙已成为了一种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形态逼真、表演优美、套路清晰、富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汝城香火龙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是文物古迹众多县。汝城县乡乡有古迹,处处有文物。县城沿河道两岸遍布文物古迹,现有文物古迹5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正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3处,已纳入全国文物古迹普查范围的280多处。特别是保存较好的700多座古祠堂在全国十分罕见,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姚守拙先生到汝城调研时欣然题写了古祠堂之乡。(三)有光辉的红色足迹。中共共产党第一面军旗升起地、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旧址、朱德与范石生谈判合作地、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湘南起义策源地均位于汝城县津江上游,这些革命旧址目前保存完好。汝城县还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十大元帅就有八人在汝城战斗过。涌现了朱青勋、宋清贤、邓毅刚等420多名革命英烈,孕育了李涛、朱良才、宋裕和等开国将领和众多功臣。(四)有优越的区域优势。汝城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处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通衢之地,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呈十字形在汝城交叉,106国道、324省道贯穿全境,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东至厦门,西到桂林均可朝发午至,可以同时接受珠三角和闽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和带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打造避暑山城,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理想区域。(五)有独特的水利资源。汝城境内峰峦叠嶂,河流纵横,瀑布众多,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有大小河流696条,总长1766.2公里,中型水库7座、小Ⅰ型水库16座、小Ⅱ型水库46座、山平塘7321口、重点引水工程9300余处。汝城是湘江、赣江、珠江三条水系的支流发源地,有湘江水系的沤江、浙江、滁水,赣江水系的上犹水,珠江水系的浈水等五条主要河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15.25亿立方米。已建小水电站159座,装机30万kw,是湖南省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位居中国小水电强县排行榜之五,被水利部赞誉全国小水电的一面旗帜。汝城县城水系发达,周边水利工程密布。浙水河沿城西倚边相伴,东泉水、寿江、长塘水、九塘江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河道沿线水域密布。在上游还有丰富的地下泉水,流量大、水量稳定,是少有、独特的山城水系景观。县城周边有小一型水库五座、小二型水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