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成本优势到低成本竞争力 | ||||||||||||||||
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即将于4月份出版的新书《新兴市场中的新兴跨国组织》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邢吉天(JitendraSingh)、美国东北大学管理学教授拉玛穆提(RaviRamamurti)等研究者选取了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八个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来考察各自的跨国组织的成长过程。这些新兴市场中的跨国公司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过本国政府实行的贸易保护或进口替代政策。而后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又遭遇到一系列诸如技术、人才、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挑战,但其中却不乏优秀者能够在逆境中将自身所在国所具有的某种普遍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塔塔、Infosys、Wipro都属于这一行列。 但即使是在相同的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和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下,邢吉天认为,以塔塔、马辛德拉为代表的印度制造企业和以Infosys、Wipro为代表的IT软件服务企业及其它业务流程外包(BPO)企业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也大不相同。 邢吉天将马辛德拉这种国际化策略称为“本土优化战略”,即首先在本国市场的特殊条件(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欠发达的软硬件、低成本的劳动力等)下吸收从发达国家购买来的先进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以实现产品和流程设计的优化,然后向其他新兴市场扩展,并逐步将本土市场与海外市场在设计、生产、分销等各功能领域进行整合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而以Infosys、维布络为代表的IT软件提供商以及其他业务流程外包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却遵循着另一套策略,邢吉天将其称为“低成本合作战略”,或者可以说这些企业天生就是国际化的,是为了帮助海外客户(以发达国家为主)在全球运营的过程中优化他们的产品或流程而产生的。 这些技术密集型的印度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始于低成本的本土技术人员,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海外客户沟通和从事程序编写工作。但这种依据印度国情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并非印度企业独享,它们必须具备大规模地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的能力,以应对来自IBM、埃森哲、EDS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挑战。 在两位编著者看来,分别采用了“本土优化战略”和“低成本合作战略”的印度传统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将相同的国情和市场条件转化为企业所独有的竞争能力,这种成长模式为成长于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应对西方成熟跨国公司的挑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拉玛穆提教授称,即使IBM、埃森哲在经历了15年后终于将大部分软件开发工作成功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本土软件服务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已难以撼动。
|